勞工參與經營治理的部分,目的在讓勞工能取得經營必要資訊、並能對高層決策提出基層意見,工會不堅持工會參與推派獨立董事或設立「勞工董事」。
過去我們用電話交流感情,現在用社群平台。有些人覺得電話講比較清楚,其實是因為他們沒能力光靠自己把東西表達清楚, 跟這種人講電話很痛苦。
這種習慣也改變了人際交往的常規。這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我幾天前在臉書分享相關新聞,大家的迴響非常踴躍,紛紛補充自己不喜歡講電話的理由。我唯一一次看到有人表示期待接到電話,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民調的時候。填問卷的是1200位在1981年到1996年之間出生的美國人若你把「millennials」和「phone」拿去 Google,不會出現什麼「千禧世代喜歡的手機」,而是會出現一整頁搜尋結果,討論為什麼我這個年紀的人不喜歡講電話。
若只是為了傳遞可數位化的資訊,比起聲音,文字對受眾更友善:可以自己決定要從哪讀起、讀多快、要不要重讀、前後對照。有可能只是同一種溝通管道對不同人來說有不同用處。「鬼刑部我不知道怎麼打,你有空教下嗎?」才是正確的問法。
有些人沒有打電話給親友的習慣,但反而會跟親友視訊。這可能讓人在更多情況下選擇傳訊息而不是講電話。當然,這並不是說人再也不即時通話。如果沒有email可以查,我會忘記八成以上的工作資訊。
在BankMyCell整理的問卷統計裡,有88%人寧願手機有無限流量,也不要通話免費,81%人承認自己撥電話之前得要鼓起勇氣。網路上非常多人試圖分析背後原因,Taskeater在Medium上的說法,差不多可以代表幾種常見意見:反應時間短:短訊比email即時,電話又比短訊即時。
然而,撥打電話本身比「有空嗎?」更強硬,別人在不知道你要幹嘛的時候,就得先開始跟你共時互動,而且背負不能隨便掛你電話的社會常規。千禧世代不喜歡這樣,他們喜歡掌握自己的時間。溝通習慣和溝通能力是兩回事年輕人逐漸不情願用電話溝通,有些人因此擔憂年輕人的溝通能力和職業發展。為什麼年輕人不喜歡講電話?每個年輕人都有手機,但是很少有年輕人喜歡講手機,他們更喜歡文字訊息。
你不能先把別人的話「已讀」,有空才回。千禧世代不喜歡這樣,太沒效率。視訊的自由代價比電話更大,使用對象上可能也不同。千禧世代不喜歡這樣,因為他們已經習慣網路文字溝通的節奏。
過去我們用電話交流感情,現在用社群平台。有些人覺得電話講比較清楚,其實是因為他們沒能力光靠自己把東西表達清楚, 跟這種人講電話很痛苦。
這種習慣也改變了人際交往的常規。這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我幾天前在臉書分享相關新聞,大家的迴響非常踴躍,紛紛補充自己不喜歡講電話的理由。
我唯一一次看到有人表示期待接到電話,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民調的時候。填問卷的是1200位在1981年到1996年之間出生的美國人若你把「millennials」和「phone」拿去 Google,不會出現什麼「千禧世代喜歡的手機」,而是會出現一整頁搜尋結果,討論為什麼我這個年紀的人不喜歡講電話。若只是為了傳遞可數位化的資訊,比起聲音,文字對受眾更友善:可以自己決定要從哪讀起、讀多快、要不要重讀、前後對照。有可能只是同一種溝通管道對不同人來說有不同用處。有些人擔憂千禧世代不情願講電話,可能反映了溝通能力和意願的缺乏。
我自己跟朋友通話聊天的固定時間,是打PS4的時候。不過我認為這類檢討背後有種不對稱。
千禧世代不喜歡這樣,他們喜歡掌握自己的時間。讀取時間長:聽別人說話花的時間總是長於閱讀同樣內容的文字。
理想的實體會議需要你心無旁騖然,和其他人處於同一空間,暫時停止剛剛你在做的事情,若改成電話討論,限制就沒這麼多。然而,若我們不預設本質上的優劣,把電話和email、短訊都當成溝通管道,會發現它們各有所長。
網路上非常多人試圖分析背後原因,Taskeater在Medium上的說法,差不多可以代表幾種常見意見:反應時間短:短訊比email即時,電話又比短訊即時。有些人覺得電話講比較清楚,其實是因為他們沒能力光靠自己把東西表達清楚, 跟這種人講電話很痛苦。這可能讓人在更多情況下選擇傳訊息而不是講電話。即時溝通的反應時間短,難以構思表達內容。
當然,這並不是說人再也不即時通話。「鬼刑部我不知道怎麼打,你有空教下嗎?」才是正確的問法。
後來電話普及了,你們用電話討論大小事情,如果沒先打電話預約就跑去敲人家的門,則顯得很沒禮貌。朝「不打擾聽眾」變遷的溝通常規從面對面溝通到電話,再到文字訊息,我們可觀察到溝通管道的轉變有種趨勢:人因為溝通而不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
千禧世代不喜歡這樣,因為他們已經習慣網路文字溝通的節奏。類似地,從講電話討論改成文字訊息討論,你因此不能做的事情就更少了。
例如,若你想找朋友聊天,但不確定他是否在忙,於是你短訊丟個「有空嗎?」這看似體貼,其實令人為難:如果不知道你找我幹嘛,我無法判斷自己有沒有空。當然,上面這種人寫的email也不會讓你太好受,不過至少你可以自己控制跳躍閱讀,也可以一邊讀一邊詛咒他。我們會檢討不講電話的年輕人,擔心他們的習慣影響職業發展,但不會檢討不習慣寫email的前輩們,這顯示的可能不是年輕人的溝通能力和習慣不好,而是怎樣的溝通能力和習慣比較好,是依照前輩們的習慣決定的。我唯一一次看到有人表示期待接到電話,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民調的時候。
這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我幾天前在臉書分享相關新聞,大家的迴響非常踴躍,紛紛補充自己不喜歡講電話的理由。雖然人往往表現得像是一旦你在網路上,就做什麼都可以,但其實不是。
曾有幾十年的期間,多數人類可以隨意打電話跟朋友,一邊聊天聯絡感情,一邊把電話線玩得亂七八糟。溝通習慣和溝通能力是兩回事年輕人逐漸不情願用電話溝通,有些人因此擔憂年輕人的溝通能力和職業發展。
我們可以說,溝通管道的轉變,逐漸減少了人需要為了溝通而付出的「自由代價」,千禧世代特別不喜歡講電話,則是因為他們習慣了不付出太多自由代價就可以達成的那些溝通方式。此外,文字訊息也比較不會打擾周邊人群,搭捷運或公車,你通常寧可身邊的陌生人跟朋友短訊聊天而不是講電話。